新中国建立后,祖国面貌焕然一新股票配资是,各地热火朝天地进行现代城市化建设,一条条以前又窄又破的马路得到了拓宽,同时新建了很多平坦宽敞的街道。到了六十年代,全国就流传开“三条半马路”的说法,指的是全国最著名的几条街道。那么”三条半马路“具体是哪几条路呢?
它们是北京的长安大道,武汉的中山大道,南昌的八一大道,这是三条,另半条是上海的闵行一条街。
北京的长安大道就是现在的长安街,
是中国首都北京市境内一条连接东城区与西城区的城市主干路,为横贯中国首都城区的东西中轴线路,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街道之一。其最早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76年元朝刚刚建立时,后来明朝1420年正式修建。以前都是土路,直到1905年,东长安街修成石碴路;1907年,西长安街修成石碴路。
截至20世纪初,长安街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东西长安街之间因T形广场阻隔而不贯通
展开剩余90%。1912年,长安左右门边红墙被拆除,天安门广场对外开放,东西长安街开始贯通
。
1928年,东西长安街均铺设沥青路面
。
1940年,长安街东西两端城墙开了两个豁口,结束了长安街东西端无大道通行的历史,但两端只是小巷。
1950年,长安街兴建林荫大道工程,东起东单路口、西至府前街东口,全长2.4千米,南河沿以东北侧和南侧各修一条15米宽新路
。
解放后,
1952年,为了国庆游行和疏导交通的需要,长安街拆除东、西三座门(即长安左、右门门洞)
。
1954年8月,拆除西长安牌楼和东长安牌楼
。
1956年5月至11月,长安街向西道路打通,修建西单至复兴门35米宽的沥青路
。
1959年,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的长安街全部拓宽为35~80米的大道
。
现在的长安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长安街
,东端起于东单路口、西端止于西单路口,线路总长3.8千米(含天安门广场结合部路段),以天安门为界分成东长安街与西长安街;其中东长安街全长1507米
、西长安街全长1742米
;行车限速70千米/小时
。
广义长安街
全长约55千米,在东西长安街基础上,涵盖两端方向其它部分路段
,西起门头沟三石路
、东至通州宋梁路
。
长安街因地处中国北京市中心、历史悠久、多次举办全国重大庆典活动而闻名中外,素有“十里长街”、“神州第一街”之称,是中国城市街道的NO.1。
武汉市
中山大道始建于1906年,是老
汉口
最重要的商业交通干道。
汉口中山大道从西南部的云锦路到东北部的黄浦大街,贯穿整个汉口中心区,总长8445米。中间与硚口路、崇仁路、
武胜路
、
黄兴路
、
车站路
、蔡锷路、
胜利街
、一元路、
三阳路
等共48条能通行机动车辆的街道相交,南与沿河大道和
沿江大道
、北与
京汉大道
、
解放大道
和
建设大道
平行。
一元路
以上的中山大道是1906年
京汉铁路
通车时,
张之洞
拆除
汉口
城垣形成的。歆生路(今
江汉路
)以上名为后城马路。从
三民路
(
六渡桥
)到歆生路商铺林立,是武汉最繁华的地方,留下了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现
南洋大楼
)、汉口新市场(现
民众乐园
)、
汉口水塔
、
汉口总商会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
(现汉口总商会博物馆)、
中国银行
、
武汉荣宝斋
等近代建筑160幢。
中山大道在解放前被英、俄、法、德、日五国所设租界而分成几段,见证了旧中国屈辱的历史。解放后经过建设,尤其是2014-2016年间的大改造,这条百年老街
化身集商业文化、风情等于一体的景观大道,闪耀在中国城市街道之林。
2015年1月,中山大道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南昌的八一大道,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
民国
17年)
,原名安石路,是在古
南昌
城墙的地基上修建的一条马路。1951年,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以宏大的气魄和战略眼光,力主将安石路建成81米宽、与其南面相连的井冈山路建成60米宽的“快速公路”,战时可以当作
飞机场
。但他的提议招来了种种责难和非议:“南昌在修飞机跑道!”、“江西在劳民伤财!”、“修得比首都北京的路都宽,比毛主席都气派”。。。。。。后来只将安石路拓宽改造至61米,1956年建成,并更名为
八一大道
,成为当时全国仅次于北京长安街的一条大道。
后来在一个报告会上提起八一大道的建设,邵式平生气了:“八一大道原设计宽81米,现在窄了20米,这和我的设想是有距离的。若81米宽,平时是快速公路,战时可以变成飞机跑道。有人说宽了,三十年后汽车会比现在自行车多,没有顺畅的交通怎么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呀,说八一大道宽了,宽什么呀。”
1961年9月,
周恩来
总理视察南昌,步行在宽阔的八一大道上,对邵省长连连夸赞:“不错,很有气派!”
八一大道
如今为南昌市的一条南北主干道,南起老福山,北至青山路口,全长约5公里,著名的
八一广场
恰好座落于八一大道中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
江西宾馆
(原蒋介石故居)、
江西饭店
、
南昌百货大楼
、
江西艺术剧院
、
烈士纪念堂
等南昌市标志性建筑,今天依然巍峨屹立在八一大道两旁。
1956年起,上海闵行的定位是一座以电站设备工业为特色的卫星城镇。
随着工厂集聚效应的显现,到1958年底,老镇人口猛增至8万有余,镇上简陋的基础设施难堪重负。就在此时,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陈植突然接到一项重要任务:规划设计闵行一号路(今江川路)住宅区,为闵行卫星城的大中型企业职工解决住房困难和生活配套设施匮乏的问题。
陈植另辟蹊径,以“一条街”布局形式替代旧有的“小区中心”模式。通俗地说,即沿一号路两侧建筑多层住宅群,并在临街住宅底层集中设置商业服务、文娱等公共设施。这一号路住宅区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闵行一条街”(今江川路的沪闵路至兰坪路段)。
1959年4月3日,“闵行一条街”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全工区创造了“一天一层墙,二天一层楼”的“闵行速度”。9月20日,“闵行一条街”一期工程基本完竣。一条44米宽的康庄大道,连同两旁的住宅群及商业、绿化等配套设施仅仅用了几个月的功夫就奇迹般地拔地而起,尤其是沿街的11栋建筑才耗时78天即告落成。
第一期工程刚收工,紧接着“闵行一条街”第二期工程又于10月份动工了。1960年初在今江川路南北、兰坪路东西两侧建成10幢住宅、5幢单身宿舍和1幢商业大楼,由此形成东风一村和东风二村。此后,“闵行一条街”继续向西延伸,1960年2月至1961年7月,在今江川路南北、瑞丽路东西两侧建造住宅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商业设施1.18万平方米,成为今日的瑞丽、兰坪等新村的一部分。
“闵行一条街”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全中国第一条街,那个时候流行这么一句话,“到了上海不到闵行,等于没到上海”。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来过。
“闵行的南京路”
,用刘少奇当年的评价,这里就是一条“社会主义的商业大街”,但是,当时这条马路两旁种的是白杨树,到冬天就没有叶子了,夏天来了还有虫,刘少奇就建议,“你们要种常青树”。1961年,第一批香樟树就此种下,一直到现在。
为
何叫闵行一条街“半条马路”呢?一是因为它是最晚建成,二是因为路两边都是住宅楼,路因楼而修,有别于其他三条马路,所以称“半条”。
虽然现在没有“三条半马路”的说法,但这几条街道,依然是在全国知名的股票配资是,并在各自城市中发挥着通畅交通的功效。
发布于:天津市